恒折教育 志愿填报

西北师范大学在广东招生计划专业目录和招生人数如下

发布时间: 2023-01-28 09:18:16

西北师范大学在广东招生计划专业目录和招生人数如下

1、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类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2人;

2、西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3人;

3、西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4人;

4、西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4人;

5、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类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历史类招生计划人数为2人;

6、西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广东2021年高考历史类招生计划人数为3人;

西北师范大学2021年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招生省份 招生年份 招生科目 招生批次 招生人数
1 社会学类(030301.社会学+030302.社会工作) 广东 2021 物理类 本科批 2
2 教育技术学 广东 2021 物理类 本科批 3
3 新闻学 广东 2021 物理类 本科批 3
4 心理学类(071101.心理学+071102.应用心理学) 广东 2021 物理类 本科批 3
5 软件工程(校企联合培养,具体培养模式和学习费用请查看学校网站) 广东 2021 物理类 本科批 4
6 工商管理类(120201.工商管理+120206.人力资源管理) 广东 2021 物理类 本科批 4
7 社会学类(030301.社会学+030302.社会工作) 广东 2021 历史类 本科批 2
8 汉语国际教育 广东 2021 历史类 本科批 3

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三年录取分数线汇总表

年份 大学名称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选科要求
2021 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 青海 文科 本一 469 1709
2021 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 青海 文科 本一 455 2206
2021 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 青海 理科 本一 436 5237
2021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一 426 3453
2021 青海师范大学(预科班) 青海 文科 本一 408 4425
2021 青海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 青海 理科 本一 394 9019
2021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一 372 11437
2021 青海师范大学(预科班) 青海 理科 本一 341 15421
2020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一 466 2416
2020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一 382 10952
2019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一 489 1811
2019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二 453 3261
2019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一 407 9769
2019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二 387 12027
年份 大学名称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选科要求
2021 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 青海 文科 本一 467 1764
2021 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 青海 文科 本一 454 2237
2021 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 青海 理科 本一 434 5386
2021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一 410 4296
2021 青海民族大学(预科班) 青海 文科 本一 407 4493
2021 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 青海 理科 本一 395 8922
2021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一 346 14738
2021 青海民族大学(预科班) 青海 理科 本一 340 15564
2021 青海民族大学(蒙汉双语授课) 青海 文科 本一 318 11057
2021 青海民族大学(蒙汉双语授课) 青海 理科 本一 255 26664
2020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一 452 3083
2020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一 369 12552
2020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理科 专科 343 15823
2019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一 488 1833
2019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文科 本二 449 3469
2019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一 407 9769
2019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文科 专科 399 6042
2019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理科 本二 377 13230
2019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理科 专科 317 19736

西北师范大学院校介绍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

【机构设置】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中心21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100.5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219.25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85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6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606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389人,博士研究生573人,硕士研究生8697人,留学生366人,继续教育学生9039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272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4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9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2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528人,教授(研究员)3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2人。博士导师18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506人(含校外兼职导师65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67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184人次。学校聘请了2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教育博士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1个专业博士学位),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79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6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3385433179举报邮箱: help@hengzhe.com
Copyright @ 2016 - 2024 恒折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21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