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11 | 801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8 | 671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594 | 2518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一 | 589 | 28452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87 | 635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86 | 748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一 | 582 | 19568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82 | 6050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76 | 600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72 | 2490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64 | 2613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63 | 31428 | 
| 长沙理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563 | 4465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63 | 25448 | 
| 长沙理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53 | 37971 | 
| 长沙理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50 | 3300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49 | 937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47 | 7230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44 | 1059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43 | 24570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42 | 763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一 | 509 | 35068 | 
| 长沙理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一 | 491 | 46987 | 
长沙理工大学-招生专业
| 学院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备注 |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交通运输类 | 含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三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工程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 测绘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土木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工程力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
| 智能建造 | |||
|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车辆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汽车服务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智能制造工程 |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 地理信息科学 | |||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环境工程 | |||
| 水利水电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
| 机器人工程 | |||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能源动力类 | 含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统招本科 | 会计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财务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金融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市场营销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工商管理 | |||
| 数字经济 | |||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通信工程 | |
| 计算机类 | 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 化学化工学院 | 统招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 | 含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轻化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生物工程 |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统招本科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 | |||
| 应用统计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统招本科 | 物理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人工智能 | |||
| 电子信息类 | 含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统招本科 | 材料类 | 含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 
| 建筑学院 | 统招本科 | 建筑类 | 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统招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新闻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网络与新媒体 | |||
| 法学院 | 统招本科 | 法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外国语学院 | 统招本科 | 翻译 | |
| 英语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设计艺术学院 | 统招本科 | 工艺美术 | |
| 环境设计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视觉传达设计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数字媒体艺术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艺术管理 | |||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
| 国际工学院 | 统招本科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2019-2021年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览表
| 序号 | 建设学院 | 专业名称 | 级别 | 获批时间 | 
| 1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测绘工程 | 国家级 | 2019年 | 
| 2 | 交通运输 | 国家级 | 2019年 | |
| 3 | 工程管理 | 国家级 | 2019年 | |
| 4 | 交通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5 | 物流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6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国家级 | 2021年 | |
| 7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国家级 | 2019年 | 
| 8 | 工程力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
| 9 |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国家级 | 2019年 | 
| 10 | 水利水电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11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省级 | 2020年 | |
| 12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1年 | |
| 13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 | 2019年 | 
| 14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15 | 自动化 | 国家级 | 2021年 | |
| 16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 | 2019年 | 
| 1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18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国家级 | 2021年 | |
| 19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19年 | 
| 20 | 物理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
| 21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省级 | 2020年 | |
| 22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金融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 23 | 会计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
| 2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家级 | 2020年 | |
| 25 | 市场营销 | 国家级 | 2020年 | |
| 26 | 财务管理 | 国家级 | 2021年 | |
| 27 | 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级 | 2021年 | |
| 28 | 法学院 | 法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 29 | 化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 30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31 | 生物工程 | 省级 | 2021年 | |
| 32 |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 | 2019年 | 
| 33 | 车辆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34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国家级 | 2020年 | |
| 35 | 汽车服务工程 | 国家级 | 2021年 | |
| 36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20年 | 
| 37 | 软件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
| 38 | 通信工程 | 省级 | 2021年 | |
| 39 | 设计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 | 国家级 | 2019年 | 
| 40 | 视觉传达设计 | 国家级 | 2020年 | |
| 41 | 环境设计 | 国家级 | 2021年 | |
| 42 | 建筑学院 | 建筑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 43 | 城乡规划 | 省级 | 2021年 | |
| 44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国家级 | 2020年 | 
| 45 | 翻译 | 省级 | 2020年 | |
| 46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 47 | 应用统计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
| 48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省级 | 2020年 | |
| 49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省级 | 2020年 | 
| 50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 51 | 新闻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有22个教学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1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500余人。自建校以来,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多年连续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2000人,其中正高职称300余人,副高职称6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40余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和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芙蓉学者”等省部级人才370余人。
学校现有8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1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3个。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1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11个,省级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平台53个。学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学校,现有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中心)38个。近五年,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60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1800余项。
学校拥有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培养)学科6个,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
学校拥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标志性科研成果。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1个、自然科学创新平台46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1个。近五年,学校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作品等国家级项目43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8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职务发明专利1150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近年来共派出1000余名在籍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现有来自63个国家的5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人才集聚、交叉创新、服务融合、文化引领,着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湖南科技创新重要源头、文创和湖湘文化国际传播前沿阵地,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实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决胜建成“百强”大学,向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