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13 | 15837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5 | 理科 | 本一 | 610 | 2178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9 | 17645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8 | 18438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3 | 文科 | 本一 | 608 | 5676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7 | 18867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6 | 19544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0 | 理科 | 本科 | 606 | 1713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5 | 2013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2 | 22449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1 | 23079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2 | 文科 | 本一 | 601 | 572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00 | 3196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99 | 599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98 | 3472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98 | 3423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2 | 理科 | 本一 | 598 | 19899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97 | 371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97 | 2556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8 | 文科 | 本科 | 597 | 3157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5 | 文科 | 本一 | 596 | 5747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92 | 29049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3 | 理科 | 本一 | 592 | 22394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9 | 文科 | 本科 | 592 | 3254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91 | 29719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20 | 文科 | 本科 | 590 | 3109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4 | 理科 | 本一 | 585 | 22615 | 
|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广东 | 2019 | 文科 | 本科 | 580 | 5797 | 
|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广东 | 2020 | 文科 | 本科 | 576 | 5682 | 
|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广东 | 2020 | 理科 | 本科 | 571 | 37895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8 | 理科 | 本科 | 570 | 20063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67 | 3708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9 | 理科 | 本科 | 565 | 20835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62 | 20124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56 | 4071 | 
| 中国海洋大学 | 综合 | 广东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42 | 22880 | 
|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广东 | 2019 | 理科 | 本科 | 518 | 53456 |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设有19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人文社科奖励51项,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7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4项,授权发明专利91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6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有关指标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2个 |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1个) | 10个 | 
| 山东省重点学科 | 21个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13个 | 
|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85个 |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工程博士,国家首批) | 1个 |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33个 | 
|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194个 |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 | 14个 | 
| 本科专业 | 73个 |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4个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个 |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2个 |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2个 | 
| 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 | 16门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12个 |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 7个 |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3个 | 
|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2个 | 
|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9人 |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16人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11人 | 
| 山东省“泰山学者” | 41人 |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9人 | 
| 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10人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8人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2个 |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2个 |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4个 | 
| 博士后流动站 | 13个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个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个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4个 |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 1个 | 
|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 3个 | 
|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个 | 
|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9个 | 
|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 5个 | 
| 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4个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 | 1个 |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 | 1个 | 
|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化学) | 2个 |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1个 | 
|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 | 5个 | 
|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 1个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1个 | 
|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1个 | 
|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4个 | 
| 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2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