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些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首都师范大学在安徽文科录取分数线和位次相关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27 | 3809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20 | 2521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10 | 2425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一 | 603 | 2744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602 | 2329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97 | 2224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74 | 2926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74 | 2696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70 | 2563 |
首都师范大学 | 综合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64 | 5086 |
序号 | 学校名称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1 | 北京大学 | (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3 | 清华大学 | (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
4 | 北京交通大学 | 系统科学 |
5 | 北京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 |
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7 | 北京理工大学 | 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
8 | 北京科技大学 |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
9 | 北京化工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0 | 北京邮电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1 | 中国农业大学 | 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
12 | 北京林业大学 | 风景园林学、林学 |
13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
14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
15 | 北京师范大学 | 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 |
16 | 首都师范大学 | 数学 |
17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18 | 中国传媒大学 |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
19 | 中央财经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20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21 | 外交学院 | 政治学 |
22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公安学 |
23 | 北京体育大学 | 体育学 |
24 | 中央音乐学院 | 音乐与舞蹈学 |
25 | 中国音乐学院 | 音乐与舞蹈学 |
26 | 中央美术学院 | 美术学、设计学 |
27 | 中央戏剧学院 | 戏剧与影视学 |
28 | 中央民族大学 | 民族学 |
29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学 |
30 | 华北电力大学 | 电气工程 |
3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
32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33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34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2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建设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良乡校区基础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京疆学院、国际文化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燕都学院、中国国学教育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31个院系(中心)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9个。各类学生总数 30,935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193人,专科生131人,本科生11,645人,硕士研究生7,084人,博士研究生1,027人,成人教育学生9,055人,外国留学生1,800人,已形成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510人,在1,681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394人,副高职称人数657人,博士1,133人,硕士47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入选“北京学者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另有65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学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9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8个,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6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4人;2008年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在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含合作项目),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17项,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0项。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电子竞赛、英语演讲等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比赛中均获得了多项奖励。高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8项,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项。
学校设有104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十二五”以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8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50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 “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二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04项。2018至2019学年度科研项目总经费12,582余万元。编辑出版有《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等。
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170,716余万元。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425余万册(件),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稳定、完善、高效的校园网络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池等体育运动场地。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也是京港大学联盟校。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授予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地,也是入选北京市首批“北京华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我校成立西欧研究中心,同时入选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已同4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6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培养本硕博全覆盖,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并成立5所孔子学院、2所独立孔子课堂与1个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即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秘鲁皮乌拉大学孔子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独立孔子课堂、埃及卢克索大学独立孔子课堂以及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课堂协调办公室。同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联合培养了698名教育硕士。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
学校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并多次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将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